第400章 旧案重现(1/2)
正值春末夏初,天气渐热。
京城的百姓们沐浴在一片祥和的氛围里。
刚送走了北狄使臣,得知北境未来十年不必打仗;又经历了疫虫事件,多数人死里逃生,逃过一劫。
南疆人的阴谋没有让普通民众知晓,大家都觉得,在永安帝的统治下,大安国是一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景。
就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一阵沉稳有力的鼓声,从宫门口传了出去。
向内,传到了宫廷,传到了朝堂,传到了永安帝和朝臣们的耳朵里;向外,传到了京城,传到了大街小巷,传到了百姓们的耳中。
众所周知,每次登闻鼓响起,都是有非常重大的冤情出现。
先帝时期,朝纲混乱,民不聊生,登闻鼓时常响起,不断地有人从全国各地赶到京城,希望敲响登闻鼓,让皇位上的先帝替他们做主。
只可惜先帝昏庸,妖妃奸臣当道,就算登闻鼓响了,他们也只会听个乐子,随手让人把敲鼓的人拖下去,此事就当没发生过。
而到了永安帝时期,因为吏治清明,登闻鼓也将近二十年不曾响起。
上一次有人敲登闻鼓,还是清宁长公主谋逆案,有人状告长公主谋杀当朝四皇子,引起了轰动,此后这件事随着清宁长公主谋逆失败伏诛,也没了后续。
而现在,登闻鼓第二次在永安朝响起。
常进、王武、李宋三人,排着队站在登闻鼓前,以接力的方式敲鼓。
他们敲的很用力,鼓点沉稳而密集,每一声鼓点之间的间隔也几乎一模一样,一下一下,代表着他们伸冤的决心。
直到一个人力竭,下一个人又继续顶上,如此持续不断。
登闻鼓周围已经有很多百姓过来围观,大家议论纷纷,猜测着这三个人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要来告御状。
常进见围观百姓足够多了,这才跟自己的两个兄弟对视一眼,在登闻鼓前跪下:
“草民常进,松城户籍,状告昔日的松城郡守王政华,为了升官,勾结歹人,炮制松城瘟疫,致使松城上下全部军民惨死,唯有草民等几人侥幸逃脱,请陛下圣裁!”
“草民王武,松城户籍,状告昔日的松城郡守王政华……”
“草民李宋,松城户籍……”
三个人轮流敲鼓,不敲鼓的人便跪在门口,声嘶力竭地喊着这句话,直接将王政华的名字喊了出来。
松城大疫虽然已经过去五六年,早已不在人们的谈资里,但人的记忆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他们的话就像是打开了某种阀门开关,让尘封已久的往事在百姓的记忆里浮现。
顷刻间,人群议论纷纷——
“他们是松城大疫的幸存者?不是说,松城上下除了昔日的郡守,都已经死光了吗?”
“谁知道呢?听他们话里的意思,那场瘟疫是当时的松城郡守故意炮制的?这怎么可能呢?那松城郡守,难道不是抵抗南疆的英雄吗?”
“不清楚,如果真的是有人故意的,那松城百姓们也太惨了。”
“还好我们这里是京城,天子脚下,无人敢做出这种事,希望陛下能给他们一个公道吧。”
“给什么公道?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还不确定呢,保不齐就是有人故意陷害王大人呢?官场么,这种事情怎么说得准?”
……
百姓们各执一词,各有各的观点。
与此同时,正在勤政殿批奏折的永安帝,也听到了这喧闹的鼓声,他抬头问道:
“发生了什么事?”
郑公公早就打听清楚了,就等着永安帝问呢,于是上前一步开口道:
“陛下,是有人在敲登闻鼓。”
“所为何事?”永安帝又问。
“说是状告大理寺少卿王政华王大人,说他在松城当郡守的时候,为了升官,炮制瘟疫,造成全城军民惨死,如今外面告状的,就是松城的几个幸存者。”郑公公回答着。
事实上,永安帝早就知道这件事,郑公公作为帝王心腹,也很清楚。
只是他们这一问一答间,不过是走个流程罢了。
永安帝点点头,表示心中有数了,当即开口吩咐道:
“传朕旨意,将那三个松城幸存者带到宫里,朕要亲自过问,另外,宣城王、刑部尚书、大理寺卿、京兆府尹进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