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文艺春秋》(1/2)
上面给江弦的通知很简单。
今年的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奖项评选工作又准备开始了。
江弦呢,不仅是如今在文坛大放异彩的年轻作家,更是一名工作成绩卓著的编辑家。
虽然年轻,但资历够、权威重。
因此,上面的领导希望他来主持今年的这一次评选工作。
“你不要有压力,评选时间很长,选拔的作品呢,一定要把握好‘催人奋进、给人鼓舞’这八个字。”冯沐给江弦安排起工作。
“.”
江弦静静听着。
他也没想到上面会交给自己这么一个活儿。
这身份转换的也太快了。
他还是比较习惯作为作家在台上领奖。
别说他了,作协里好些个老家伙,这会儿看向江弦的目光都满脸怪异。
能主持评奖工作,自然意味着你的地位得到了上面的认可。
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奖项办了才七年,一共也就历经了七个主持工作的人。
能排在这个位置。
那绝对是殊荣啊!
“最近那篇写的不错。”会议结束以后,冯沐冲着江弦说了一句。
“您是说《天局》?”
“嗯。”
冯沐点点头,依旧一脸不苟言笑的模样,“我读了几遍,很有韵味,这么一部,竟然能教人读懂天地人生。”
因为之前《你别无选择》以及《人民文学》改换办刊风格的事情,江弦和冯沐之前闹出了些嫌隙,很长一阵子没怎么来往。
这会儿眼见冯沐有意修复之前的关系,江弦也是立马prpr舔了上去。
“您谬赞了,我这点儿人生阅历,哪有什么能教给您的?您啥没经历过。”
江弦这话舔的正到点上,绝对不是乱讲。
冯沐是1919年生人,正是54那年出生。
而且他是军旅出身,解放前真扛过枪、打过仗,解放以后又见证过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件,主持《文艺报》这部文艺界最权威的报刊多年。
“你也不用妄自菲薄,这篇写的很深,读起来回味无穷,这一点是真的。”
冯沐肯定说,“你是怎么想到写这么一篇的?初衷是什么?”
“害。”
江弦立马拿出一早就编好的说辞,“这不是受到这段时间中日围棋擂台赛感染么,那回我在苏州遇上聂卫平九段,他说看过我的《棋王》,觉得可惜,因为我没写一部围棋的《棋王》。
那天恰巧碰上小林光一执白半目胜刘晓光,大家都觉得很可惜,刘晓光那盘棋,前半局优势尽显,到了收官却出了纰漏。
其实从那盘棋就能看出,中国棋手对上日本棋手,哪怕是日本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其实在技术上并不逊色多少,就是差点儿拼劲儿,觉得就是下不过人家。
这事儿给我的震撼挺深,我回去就构思了这么一篇,想通过人与天的棋盘角力,展现人类极致的精神之光,尤其是笃信人定胜天的执着精神。”
“嗯,人定胜天,好,你说的非常好。”
冯沐静静听完江弦的讲述,朝他点点头,“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事情我也关注了,围棋赢了日本,这是大事儿,也是好事儿,咱们文学界应该出一篇文章为其助彩,你这篇发的时机正好。”
“那您给写篇文学评论?”江弦见着个杆儿就随棍爬上。
“你小子”
冯沐笑着指了指他,“我回去试着写写,看看能不能写出一些独特的观点。”
“那真是太好了!”江弦激动。
冯沐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评论家,也是有官方地位的人物。
他给写一篇评论,那《天局》这篇在文学界的地位能立马提升一个档次。
另外呢,文学界好多人都知道,此前现代派之争的事情,冯沐和江弦之间有了些不愉快。
让冯沐给他写一篇,也是俩人“重修旧好”的标志,也就避免了一些个有心之人再从中做出什么文章,跟他闹些什么幺蛾子出来。
“照我看呢,你这篇《天局》还应该尽快的出版。”冯沐道:“我可是听说,这段时间,聂卫平获胜的好消息,和‘胜天半子’这个词,紧密连接在一起。”
“这么短的,可能不太适合出版?”
“搞成一个集嘛。”冯沐道。
这在文学界很常见,是很多作家的做法,因为一篇太短,不适合单独出版,就再拼多多上几篇其他,整理在一块儿,搞成一本名为那篇的集,也算是一种捆绑销售。
江弦想了想,“我的所有,作家出版社都给我签走了,要整理出版一个系列丛书,这个时候要是再用上我以前的,去搞一个集,恐怕会让读者觉得心里面不舒服。”
江弦也明白,冯沐所提的方法自然无可厚非,是当下很多作者们的做法,但对于江弦来说,似乎有点太败人品了。
“那怎么办?”
冯沐瞥他一眼,“难不成你还能赶着时间再写出几部中短篇来?”
“.”
见江弦没有回答,冯沐平缓了下语气,“这件事情,你也不用太操心,既然作家出版社在出版你的系列丛书,那我去安排人文社帮你出版。”
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冯沐的这句话都是极有分量的。
作家出版社是中作协的出版社,人文社更是作家们的梦中殿堂。
冯沐更是深受中国作家们的老前辈。
如今,他不仅亲自来帮江弦搭线儿,还轻而易举的帮江弦排除了作家出版社,决定以人文社为《天局》的归属。
这恐怕是其他作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就冯沐这么一句话,寻常人吹上一辈子都不是问题。
可惜江弦不是寻常人,说他是文坛所有出版社、杂志社觊觎的香饽饽那真是一点问题没有。
因此,冯沐这句话对他来说就没那么香了,他甚至还觉得有些尴尬。
因为他确实不太想这么做。
可又不好当面拒绝冯沐的这份好意,只好暂时答应下来,回头再想别的办法。
“我听您的。”
农展馆南里10号。
文联大楼,《人民文学》编辑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