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688章 你啊总是有新花样(二合一)

第688章 你啊总是有新花样(二合一)(2/2)

目录

至于作为如今科幻文学界扛把子的《科幻世界》,自然会得到最多的扶持和资源!

“杨潇、姚海军他们听到这个好消息,非高兴坏了不可。”

方言道:“我在这里,代《科幻世界》的所有同志,先谢过王老师了!”

王朦笑了笑,随即走到自己的办公桌上,从文件堆里抽出一份报纸:

“对了,今天找你的另外一件事,就是这个,你拿去看看吧。”

“咦”

方言打开《新华报》,眼前赫然是《大国崛起》。

“你啊你,总是给我们弄出点新样,这篇稿子是你小子写的吧!”

王朦慈眉善目中带着一丝嗔怪。

“这文章是从哪儿来的”

方言郑重其事地看了一遍,除了有些许地方翻译得不一样,但总体上大差不差。

“是驻法大使馆的同志发回的电报,一传到国内,就被多家报纸翻译转载。”

王朦抿了口茶。

方言不由地愣了一下,他的每一个字都像是黄钟大吕,震得自己错愕不已:

“连大使馆都惊动了”

“何止是大使馆!”

王朦欣慰之中带着几分羡慕,据电报描述所说,《大国崛起》成功地引起法国媒体界、文艺界、历史界,甚至是政界的剧烈轰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如何让法兰西再次伟大”的论战中。

“嚯!”

方言扬起眉梢,大呼过瘾。

“你小子是过瘾了,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结果挥了挥手就离开法国了。”

王朦摇头失笑道。

“这不也是出于好意嘛。”

方言摊摊手,如实相告自己创作《大国崛起》的初衷。

王朦一本正经道:“你的本意是好的,的确你这篇文章很好地消除了‘华夏文学的觉醒’研讨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不过现在看起来,这篇《大国崛起》造成的效果显然好的有些过头了。”

方言说:“我料到《大国崛起:法国篇》会弄出动静,但我也没想到会是这么大的动静。”

“你弄的动静何止是大那么简单,你知不知道你这稿子已经被作为内参,被传递审阅了”

王朦话里充满着深意。

“您的意思……”

方言明显猜到了,但又不敢确信。

“你想的没错,很多领导,尤其是已经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们都看过《大国崛起》了。”

王朦笑眯眯道:“你知道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吗”

“什么”

方言心里咯噔了下,突然有一种说不出好也说不出不好的感觉。

王朦言简意赅道:“他们说‘怎么就只有一篇,剩下的在哪呢’”

方言眨了眨眼,内心松了口气,得亏他们说的不是“有没有搞错啊,让隔壁老外看见了,还以为我们不懂外国呢,再来一篇!一国一篇!”但一想到被那么多老人密切关注着,身体随即一激灵。

“你没来燕京的这些天,隔三差五就有老同志的电话打到我这里来。”

王朦说:“要我见到你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催催你,别到处乱跑了,赶紧写《大国崛起》吧!”

“王老师,您是了解我的,我手头的事多,实在是精力有限,分身乏术啊。”

方言一脸的无奈。

“你啊你,先别急着推脱,老实交代,这《大国崛起》到底还有多少篇”

王朦迫不及待地追问。

方言一五一十地说,《大国崛起》除了法国篇外,还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八个国家,不但会讲述各个国家崛起的过程,也会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最后会分为上下两篇,或者是上中下三篇,从华夏过去的辉煌一直探讨道华夏未来的复兴。

“也就是说有十几篇。”

王朦激动地拍了下他的肩膀,“好好地写知道吗,尤其是华夏篇!”

“一定!”

方言振振有词,眼神坚定得仿佛当年入dang一样。

“实话跟你说,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及时,就像及时雨一样!”

王朦哈哈大笑起来。

“这从何说起啊”

方言诧异不已。

王朦收敛笑容,神色变得异常严肃,甚至还带着几分愠怒。

方言一问才知,除了研讨会闹出的一档子破事以外,就在前不久,又出现了一起更恶劣的事件,某个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影响之大,极其严重。

“这纪录片竟然说黄土地已经孕育不了新的文化,提出要用蔚蓝色的海洋文明来代替。”

王朦眼含怒意,攥紧拳头。

“岂有此理!”

方言霍地站起身,忍不住大骂了几句。

“没错,何止是岂有此理,简直是胡说八道!”

王朦道:“亏他们说得出口!”

然后拍了拍桌上的报纸,“但现在不一样了,你这《大国崛起》揭穿了崛起的局限、血腥和黑暗,做出了强有力回击。”

“我觉得这还不够。”

方言建议把《大国崛起》也拍成纪录片,广泛传播,以魔法对付魔法。

“你的这个建议很好啊,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尽快地把《大国崛起》的稿子写出来。”

王朦炙热的目光中充满期待。

“我只能说尽力而为。”

方言苦笑连连,就是生产队的驴也没这么催的!

“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必须完成!”

王朦说:“写完了以后,我会组织多家主流报纸共同连载《大国崛起》,形成一股宣传合力。”

方言心领神会,“我明白了,最好是能引发像当年《大秦之裂变》一样的论战,这样就能和那些人摆开车马,辩上一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