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昭告天下(2/2)
“事人以礼,立身以义,四守之内,皆为臣子,四夷八蛮,皆视夏民...”
贾诩神色严肃,肌肉紧绷,眼角不时眺望天空,环顾四周,注意着天象变化。
生怕一个不小心,引起天帝震怒,降下天火硫磺,或者陨石雨啥的,将众人砸个狗血淋头。
因为这个时期的祭祀,更多的是叫祭天大典,通常由君主,或者天子主持。
天子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获得神圣性...
然夏军的祭祀大典,与往常的祭典形似而非,甚至有很大不同。
若是按照天朝传统的礼法衡量,夏军这就是在胡作非为。
因为此次,主持祭祀,或者说宣读祭文的,是贾诩这名首席军师...
此番让贾诩宣读祭文,并非是李信一时脑热,做出的决定。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一直以来,李夏内部都是武强文弱。
甚至文臣集团,一直都被边缘化,或者说是进不了李夏的战略决策层...
目前能够参与到李夏决策圈的,只有贾诩张既这两名,随军军师,和随行侍从。
至于其他州府内的高官,无论是河套的总督府,还是并州的晋阳府,都只能按部就班,执行大帅府传达的指令...
战争时期可以如此,但如今战争结束,李夏这个势力,也过了最危险的阶段,霸主姿态以显...
这个时候,李信便有意识的,开始准备整顿内政,准备内修武功了...
接下来的李夏内部的发展规划,重点则不再是军队,而是地方上,是文政上的东西...
有鉴于此,李信便开始,有意识的高一下治下文臣集团的地位,平衡一下文武势力。
让当着一众文武,和军中高层将士的面主持祭祀,宣读祭文,也是李信的一种态度...
其次则是,此番祭祀的,不是传统天帝,也不是所谓的先祖,而是阵亡的十万将士。
祭祀昭告的不是天神,而是天下万民,是夏军将士...
也就是说李信的权柄不是天授,亦不是神授,而是一众文武将士所授,是天下万族万民所授。
李信不是传统的皇帝,不是神圣的天子,而是人道之主,是万族共主。
他的权利并非来源天皇老子,更非来源祖上继承,而是来源于一众文武将士,来源于天下万族...
他不是中原的皇帝,而是万民的国主,他不是草原和大漠的单于,而是诸夏族的夏华可汗...
这是开天辟地,头一次,也是在某种意义上,否定了君权天授的概念,断了天皇老子的香火...
如此有悖传统文伦,甚至可能会得罪上天,得罪上苍的大事,自然需要有分量的人顶着,有高质量的人背锅...
李信不确定,这个世界上是否有天神,上苍是否有私,天地是否有私...
日上苍无私,天地无情,纵使祭祀祂们,也不会有丝毫作用。
因为在天地眼里,人类与路边草狗无异,皇帝天子,也与蝼蚁无异。
这种情况下,与其去祭祀祂们,还不如祭祀战死的将士,来的实在,来的更能收拢人心。
若是上苍有情有私,天地有私,那他李信,纵使有一万个不服,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俯首。
但在这之前,在天地降怒时,也是贾诩这个土着,这个历史长河中的高个子,顶在前面...
如此也能帮李信这名人主,挡一挡,抗一抗,有个缓冲应对,和亡羊补牢,抢救的时间...
如今观天象变化,似乎一切都没有变,也没有阴云密布,天火硫磺啥的。
当然,也可能是李信祭祀的地点,与之前的君主不同有关。
因为除了传统的君权授予,和权柄的来源不同外,那就是夏军会盟,或者叫封禅的地点也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祭祀频繁而生。这些人皆是封禅泰山,而不是阴山封禅。
史记封禅书,论衡,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
这些君主,皆是封禅泰山,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完成王朝祭祀上天,受命于天的历史使命。
如此君王才拥有和享用,这人间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与威风。
而李信会盟之处,乃是阴山脉络,是南北两族的疆界。
更是亦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
传统王朝,封禅祭祀,祭的是中原天子,是中原法统。
而李信在阴山这个,两族文明交界处,祭祀的是万军将士,受命于百族会盟,诸夏万民。
李信的权柄来源不止是中原的农耕文明,中原法统,还有草原上的游牧文明,游牧法统。
是来源于于南北诸夏,万族和万民,不是始皇帝的中原天子,不是冒顿的长生天子,而是万族共主。
两者看似相同,然却又有很大不同,和本质上的不同。
那就是始皇帝,及历朝统治者,祭天封禅,是以天皇,天神为尊。
而李信会盟,祭祀是以诸夏万族,和万民为尊,两者有着根源上的区别。
李信是独断专行的独夫,是我行我素的独裁者,是想要传承万代的君王。
但他还是要弄一个权柄军授民予,他想要一点点改变,改变中原千百年来封建轮回的痛苦。
他要颠覆封建王朝,君权天授的终极理念,要打破皇权天子的压迫与束缚,松一松历朝历代捆绑的铁链与枷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