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段:人才的培养与竞第659章 人才竞争的新策略(1/2)
霜降过后的清晨,寒气在玻璃窗上凝结成霜花。李阳盯着最新的人才市场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竞争对手为招揽AI算法专家,开出了千万年薪加豪华期权包,而自家企业即便调整了薪酬体系,在纯物质激励上仍难以匹敌。但当他翻到员工离职原因分析时,一行字突然让他眼前一亮:32%的高潜人才标注\"缺乏突破性项目机会\"。
\"我们走进了误区。\"李阳在战略研讨会上推开面前的薪酬对比表,\"顶尖人才就像候鸟,哪里有能展翅高飞的天空,他们就飞向哪里。\"他调出与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的合作邀约,\"与其在薪资数字上较劲,不如搭建让人才实现价值的舞台。\"
一周后,公司官网首页悄然上线\"创星计划\"板块。不同于传统招聘页面,这里展示的不是岗位描述,而是正在攻坚的前沿课题:从量子传感在医疗领域的跨界应用,到元宇宙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开发。最引人注目的是\"揭榜机制\"——任何员工,无论职级高低,都能申请主导项目,成功立项后可组建专属团队,调配公司资源。
在首批对外发布的合作项目中,与某知名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脑机接口工业应用\"引发轰动。当李阳亲自带着团队拜访该机构时,负责人指着会议室墙上的标语笑道:\"贵公司的'创星计划'有意思,让我们的研究员能带着技术直接落地。\"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成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科研成果与产业资源。
但真正的变革发生在企业内部。研发部的\"95后\"工程师小吴,原本因晋升瓶颈萌生去意,在看到\"创星计划\"后,连夜撰写了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升级方案。当他站在项目评审会上,面对高管团队紧张得声音发颤:\"我想证明,年轻人也能啃下硬骨头。\"最终,这个方案不仅获得百万级研发预算,小吴还破格成为项目总监,带领来自五个部门的成员组建了\"闪电小队\"。
为了让创新平台更具吸引力,李阳推出\"技术护照\"制度。每位员工的系统账号里,都有一本动态记录的\"护照\":参与过的项目、攻克的技术难题、发表的专利成果都会盖章认证。当机械工程师老张带着盖满27个章的\"护照\"去参加行业展会时,同行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在你们公司,连传统工艺都能玩出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