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战争财也发(2/2)
梁孟起只能说道:“既然你们这样决定,我无话可说,不过我选择加入老板其它企业,就不准备投资。当然,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
“好”
陈光良决定提前卖出长江出租车,自然也是担心明年上半年卖的话,会有些时间紧张。
而卖出长江出租车,陈光良还可以得到一笔资金,准备兑换成黄金,拿到香港去。
目前,陈光良的八家一级企业中:
长江地产,实际上在沪市仅少量的物业,已经变相的迁移至香港、重庆;
长江出租车,准备马上卖掉,自然不再持有一股;
香格里拉饭店,则不打算卖掉,准备1945年抗战结束,再考虑在19451946年出售掉股份,这里面的情怀意义很大。
环球航运,本身就是可走资产,随时可以离开,不存在售出。
平安银行,已经将资产转移至香港不少,在孤岛时期的沪市,也会继续经营。
新丰纺织,两家工厂都在租界,就是准备利用租界,来为抗战提供战略物资。
时代影业,明年将沪南的基地卖掉,基本也就转移至香港。
维他奶,香港工厂都已经建好了,明年则准备将沪市的工厂,搬到重庆去,避免落入日本人之手。
至于其它合资企业,陈光良准备明年上半年卖出股份。
整体来看,日本人是基本没收不了陈光良的资产,毕竟租界虽然日本特务多,但还不至于日本有权直接没收租界的工厂和资产,至少也得等到1941年。
前世在租界,不仅短时间涌入几百万人口,工厂数量也增加数倍,这充分说明,在租界的日本人,不能随意没收华人的资产。
时间到了8月底,长江流域的丰收季来临,而价格也趋于平缓,和陈光良预期差不多,普遍在4043元每担区间。
而在7月份,日本人基本是以50元每担预收购,损失可谓惨重。
今年大丰收,但不意味着农户的能第一时间被人收购完,事实上,很多农户的都还要储存好,毕竟收购商也不可能压货太多,纺织厂就更不用说了。
一般纺织厂需要多少,都是月月购买,很少有压货的习惯。也只有那些大纺织厂,才会收购大量的,然后将其以‘纱锭’的形式,来体现一家公司的规模。
而这一次新丰纺织得到平安银行的贷款支持,自然会成为市场上最大的收购商,价格也是尽量压低。
新丰纺织预计要收购25万担的,这个数字在长江流域的产量中,也是相当重的一个比例;与此同时,还需要庞大的仓库支持,新丰纺织采取租赁的方式,并没有要求租赁在租界,基本都在华界。
当新丰纺织的采购目标一出来,童润夫等人便明白一件事——老板是在囤积物资,怕是真有战争要开始了。
“童经理、李经理,收购上来后,我们要尽快将纺纱,以包的形式存放在各大仓库;至于我们自用的纱锭,则包括香港工厂,只要要预留今年用量的两倍。”
从去年8月底到今年8月底,实际上新丰纺织业就用了6万担出头,而且现在仓库都还有不少纱锭没有用完。
但这期间,纺织和炒卖纱包,获利是近200万。
童润夫点点头,说道:“最近,两家工厂已经开始‘三班倒’,国内和海外的需求也增加不少,看来纺织业的春天是真正来临了。”
可惜这个纺织业春天就持续了一年时间,像这样的好行情,很多工厂都是大赚。
陈光良估计,仅租界的两家工厂,接下来一年的利润都会在200300万,回报率非常的高。
“好对了,新丰高级纺织学校的第一年经费,我可以给15万元。希望你们好好的承办,为国家,为企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级纺织人才。”
李升伯大喜,连忙说道:“必不负重托”
新丰高级纺织学校,准备招收高中毕业生及中等专业学校有关专业毕业生,经严格的入学考试后,再由专职及兼职教师授课,教室大多为著名教授、专家,留学回国人员占70%。童润夫、李升伯等公司负责人均会到校亲自授课。学校供给学生食宿,不收学杂费,发给书籍、制服,并按月发给零用钱。
这项投资为未雨绸缪之计,作及时树人之策,但求有利于国,有益于民,虽年费巨资,在所不计。
而童润夫和李升伯最近一年多,也为新丰纺织系统招募和培养很多人才,目前新丰纺织包括中高级专职人员一共50余人,其中留学日本的16人,留学英国的4人,留学美国的6人,留学德国的2人,即有一半为留学归国人员,其余也都是资历深厚、学有专长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知识密集的人才结构。
“香港工厂,要争取明年初就能开工!”
童润夫回道:“如今机器已经到港,我们马上就会去安装和调试,年底开工都不是问题。”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好,你们后续有什么好的建议,尽快放心大胆的去做,知会我一声即可。”
“多谢老板的信任”
陈光良只管大方面的计划,童润夫和李升伯等人享有较高的自主权,比如童润夫还想利用新丰纺织的财力,开设铁工厂和化工厂,陈光良只是建议在租界投资,支持还是支持的,毕竟也是完善产业环节,投资也不是很大。
聊了一阵后,陈光良心情不错的离开工厂。
新丰纺织,堪称他的赚钱利器,且不说陈光良利用这家工厂‘炒纱’就能让其回本;一旦抗战开始,新丰纺织必然能拿到‘军工单’,届时肯定能继续大赚。
纺织、白、酒精、航运,都要发战争财,实际上是火中取粟。但如果没有陈光良布局,抗战的成本必然增加。
本来黄金白银之物,远没有抗战的物资管用,陈光良赚点自然心安理得。
一周后,长江出租车易主,成为沪市的一大新闻。
作为沪市出租业的龙头,盈利巨大(事实上也有没有负债的原因),但陈光良却以150万的‘低价’出售给新财团。
在这个新财团中,长江出租车‘员工公会’持股33.33%,其余为一些个头投资者。
而这其中最大的投资者,竟然是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流氓’,杜月笙还当选长江出租车的董事长。
这让陈光良错愕,接盘侠居然是他们。
当然,他只关系自己的150万到账,杜月笙等人倒也不会欠陈光良的钱,第一时间便全额付清。而新任的长江出租车的总经理,便是原来的业务经理许业广。
作为长江出租车的业务经理,许业广本身就交际广泛,而且还拜在了杜月笙门下,这样一来倒是说得通了。
至于长江出租车原来的总经理梁孟起等人,陈光良则安排他到制产业,跑跑全国的业务,也有利于成长。
事实上,陈光良需要的人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毕竟银行业、纺织业、制和酒精业,都是真正的用人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