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他不愿再将新产品交给他们(1/2)
农业领域的新篇章就此开启,一向被认为技术含量最低的农业开始步入正轨。
此外,在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后,去年农户种植的蔬菜大量留作种子,准备在今年广泛推广。对于这一改善民众饮食结构、提升生活质量的措施,朱樉自然全力支持。
不过,如果按照农户的做法,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自己的建设计划就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当许星提出桑麻并举、必备七草等进一步减少民众“空闲”时间的措施时,朱樉感到头疼不已,费尽口舌才说服许星同意在各互助会社自愿的基础上先试行几年,然后再大力推广。
朱樉当然明白,农户的这些措施确实能够改善民众的生活,但这种几乎将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极度重视农业的做法,并不能让朱樉完全认同。
周地的发展不能仅依赖于农业,他让所有人迁至洛邑并非只是为了耕种那么简单,大力发展“四化”型的手工业才是他最终的目标。
更何况,那十万金的巨额债务仍然压在头顶,仅靠耕种,不知何时才能还清。
朱樉给了民众休息的时间,自己却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偶尔抽出时间去陪伴姬研探讨十大名曲,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上。
经过一个冬天的建设,他的人力资源表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经过实践检验的每个人的特长、技艺水平,甚至脾气性格都被列入了他的补充内容。
许星为民众重新安排农业时间表的行动迫使他不得不提前调配人手,进行专业的分工。
原本他的计划是让民众半农半工发展三年,生活开始富裕后再进行重新布局。
但现在他等不及了,农户的热情高涨,除了少数人留守管理那片梯田外,所有人都被分配到了各互助会社。
经历了一个寒冷的季节,许多流离失所的农户弟子重新聚集弟子,人数已接近五百。
这些农户弟子散布在乡村各处,加上居民因过往生活的艰辛而对改善生活充满渴望,不出三年,周地的居民可能都会变成擅长耕作的农人。
在众多学派中,农家的命运最为多舛,即使在滕国的那几年,也只能在偏远之地耕作,没有机会实践自己的理念,其他时候则几乎全是漂泊和逃亡。
许星的复杂经历使他没有像高式子那样向朱樉提出以农家治国,而是在朱樉“衣食住行”的治理理念下,非常配合地将农家弟子融入民间,借此扩大农家的影响力,实现“不张扬而治理”。
朱樉并不了解许星心中的小算盘,“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在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农业的发展确实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是至关重要的。
即使进入工业化时代,农业的重要性依然没有减少,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耕种好土地,之前对各种工具的改良和利用水力的机械,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解放劳动力,使其能够投入到更多的领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