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东汉会稽太守徐栩(2/2)
百姓们听了徐栩的话,纷纷表示愿意配合。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挖掘壕沟行动开始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铲子,有的则负责搬运土石。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为了提高效率,徐栩还将任务按村落进行了划分,每个村落负责一定的区域。他明确了各个村落的责任,并设立了奖励机制。对于那些积极参与且成效显着的村落和个人,徐栩将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在徐栩的号召下,会稽郡的百姓们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挖掘壕沟的工作中。一时间,整个会稽郡都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有序的氛围。
经过几天的努力,壕沟终于挖掘完成。这些壕沟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等待着蝗虫的自投罗网。
其次,徐栩意识到,单纯捕杀蝗虫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源上破坏蝗虫的生存环境。他组织百姓清理杂草、疏通河道,减少蝗虫的滋生地;同时,鼓励农民在田间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调整种植结构,降低蝗虫对农作物的侵害。此外,徐栩还借鉴古人“以虫治虫”的智慧,引进蝗虫的天敌,如青蛙、鸟类等,在田间构建生态防治体系。
在治蝗的过程中,徐栩始终与百姓同甘共苦。他亲临一线,指挥调度,每天奔波于各个治蝗现场,了解进展,解决问题。面对百姓的困难和诉求,他耐心倾听,及时给予帮助。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数月的努力,会稽郡的蝗灾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农田逐渐恢复生机,百姓的生活也重新走上正轨。
除了治蝗有方,徐栩的清廉更是闻名遐迩。在担任会稽太守期间,他始终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当时,会稽郡经济繁荣,往来商贾众多,不少人试图通过贿赂徐栩,获取商业上的便利或逃避税收。然而,徐栩一概严词拒绝。他常说:“为官者,当以百姓利益为重,若贪图私利,便是辜负了朝廷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
徐栩的日常生活极为简朴,他的官邸陈设简单,衣食住行与普通百姓无异。他的俸禄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所需,其余都用于救济贫困百姓和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在他的倡导下,会稽郡兴起了节俭之风,官场的奢靡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徐栩在会稽任职期间,不仅专注于治蝗和廉政建设,还十分重视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他大力兴办学校,聘请名师任教,鼓励百姓子弟入学读书,培养了大批有学识、有品德的人才。他积极推广儒家文化,弘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使得会稽郡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徐栩在会稽太守任上的卓越政绩,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和朝廷的高度赞誉。他离任时,会稽百姓依依不舍,自发为他送行,许多人甚至痛哭流涕。徐栩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楷模,他的治蝗经验和清廉作风,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在东汉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