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识人善任(1/2)
“熙乾元年?”
经他一提醒,赵无咎才想起了十余年前的往事,当时朝局动荡,先帝将其从兵部调到了相对清闲的礼部,相应提升了一级,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只不过他在这个位置上并没有坐多久,第二年便因为东南倭寇之患调任建康,先是任江南巡抚,屡建奇功,不久就升任建康留守,总揽江南大局。
他打量了一眼这个顾襄,看来也就是三十岁出头,能够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考中进士,抛开国戚的身份,也称得上是少年得志的才俊了。
“原来如此!幸而先帝知道老夫不善辞令、学识不足,早早将我调任,否则岂不是误了像顾大人这样的才子。”
既然顾襄拐弯抹角的跟自己拉上关系,赵无咎倒也不介意倚老卖老,跟他开了个玩笑,顺手将他扶了起来。
“老大人过谦了!谁不知道当年您是堂堂的探花郎,春风得意,一日看尽长安花,至今仍然在京师传为佳话。”
顾襄也是口齿便捷、反应极快之人,恭维起赵无咎来不遗余力。
赵无咎哈哈大笑着,摆了摆手,说道:“老了,老了,如今天下都是你们年轻人的,老夫只能作壁上观了!”
“只不过江南的这份富庶安定来之不易,也算老夫聊以自慰吧。”
陈寻在两人身后不远处,躬身听着他们相互吹捧,赵无咎这看似无心的话却让他心头一震。
在两人见面之初,这位建康留守便说出“作壁上观”四个字,便是某种提醒和暗示,表示自己不会轻易卷入新旧党争之中。
言外之意便是,我知道你顾襄有背景,有能力,但不要在江南兴风作浪!
他不经意间抬起眼,不料正好与赵无咎审视的眼神对上,连忙躬身弯腰,以免失礼。
只不过就这一眼,他就觉得这位高权重的老者有种莫名的熟悉之感,却清楚的记得自己从未有幸拜见。
在陈寻想来,自己一身绿袍,与身边的木清,还有几名随行的官员、校尉混迹在一处,赵无咎堂堂二品大员,应该不至于太过关注。
岂料这一次他却猜错了!
赵无咎微笑着顺手一指,说道:“随顾大人同来的几人之中,看来倒是有不错的人才!”
顾襄一愣,因为他之前就问过陈寻、木清,他们都说从未有机会见过赵无咎,难道他们说谎?
但他反应极快,连忙笑着说道:“江南人杰地灵,既有老大人这样的朝廷柱石,也有这些出色的年轻人,数不胜数,这都是您治理江南的成效啊。”
“陈寻、木清,你们两位过来,见过赵大人!”
见到两人并肩而至,顾襄试探道,“一位是宜城县的典史,另一位是丹阳县的仵作,在下官查访江南之时出力颇多,不知他们…”
赵无咎微微一笑,让陈寻、木清起身,解释道:“老夫听到远远见过,对他们的能力颇有所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