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案情进展(2/2)
大家纷纷转过头,用一种惊讶又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李普,仿佛眼前这个人是突然从外太空降临的外星人,让人既陌生又震惊。
张妍原本紧锁的眉头微微一动,她饶有兴趣地看着李普,思索片刻后,向前探了探身子,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说道:“你继续说,具体是什么意思?”
李普感受到了众人的目光,他坐直了身子,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我猜测盗窃者可能使用了纳米级反光材料,把它粘在微型无人机上,让无人机按特定频率振动。根据视觉滞留原理,当物体快速移动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会在视网膜上停留短暂的时间,利用这个特性,或许就能产生监控画面延迟的效果。我记得有个频率为26赫兹的次声波,正好能和人类眼球震颤产生共振,在这种次声波的影响下,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视觉暗示,从而为盗窃创造条件。”
张妍和其他警察们静静地听着李普的推测,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复杂。
一方面,他们觉得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大胆,甚至有些超乎想象,现实中的犯罪怎么可能如此巧妙地运用这些高科技和心理学知识;
但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李普的推测又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
为了验证李普提出的观点,市局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紧急组织了局里最顶尖的专家团队,对李普的推测展开全面论证。
同时,考虑到案件的复杂性和李普推测的特殊性,市局还特意邀请了江南省厅的权威专家一同参与讨论。
很快,一场激烈的学术碰撞在会议室中展开。专家们围坐在巨大的会议桌前,桌上摆满了各种资料和设备。
投影仪上展示着李普推测的相关内容,旁边的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分析。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双手撑着桌子,猛地站了起来,满脸怀疑,眉头皱得像麻花一样,连连摇头,大声说道:“这想法太天马行空了,完全不切实际。在现实的犯罪场景中,哪有罪犯能够如此精准地运用这些复杂的技术手段?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纯粹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依我看,咱们可不能被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带偏了方向!”
然而,另一位年轻一些的专家却持有不同意见。
他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双手在空中挥舞着,目光坚定地说道:“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讲,李普提出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它看似离奇就轻易否定,反而应该深入研究,说不定这就是解开案件谜团的关键线索。如果我们连这样大胆的假设都不敢尝试,又怎么能突破这困境,找到真正的罪犯呢?”
两位专家的观点引发了其他专家们的热烈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会议室里争论得面红耳赤。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国家公安部的一位资深专家听闻此事,也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参与到了讨论之中。
这位公安部的专家有着丰富的刑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仔细地研究了李普的推测,从理论依据到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原本严肃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惊讶与赞叹的神情。
当他再次出现在视频画面中时,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忍不住直呼:“高手啊!”他的声音充满了惊喜与赞赏,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语气激动地说道:“能想出这样精妙的思路,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顶尖的人才啊!这个推测不仅展现了对多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更体现了对犯罪心理和手段的深刻洞察。这样的人才,实在是难得一见!”
这位公安部专家对李普的推测极为欣赏,甚至表示准备亲自前来海京市拜访李普。
而且,他还打算向上级申请,破格将李普纳入公安部专家人才库,为国家的刑侦事业增添一份强大的助力。
其实这几天,李普表面上依旧是专案组众人眼中那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形象。
实际上也没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