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瀚海驭风 > 第125章 你有感谢过我们吗?

第125章 你有感谢过我们吗?(1/2)

目录

时间并不会给人喘息的机会,特别是在如此紧张的施工作业上。

仿佛穿越时空,再次验证了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两周后,翼北风场,全部32台新一代智能风机,完成吊装。

在连续鏖战的疲惫中,项目终于迎来了第一个也是十分熟悉的高光时刻——首次并网发电测试。

不同于以往风电场依赖人工远控、值守调度的模式,这批智能风机采用边缘计算+云端联控架构,所有状态感知、运行控制、并网调度,理论上都能自主完成。

调度员不再是频繁下发指令的“操盘手”,而更像一个负责授权的“审核人”——只需在后台设定参数,风机便应自我调节,顺利切入电网。

但即便如此,调度大厅内,仍弥漫着一股隐隐的紧张。

几十块实时监控屏幕闪烁着各类数据流,技术组、调度组、测试组全员就位,神经高度紧绷。

“各机组准备,切换至并网模式。”

调度员的声音透过耳麦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第一批五台风机,缓缓启动,齿轮箱发出低沉的轰鸣,发电机转速逐步爬升。

所有人死死盯着主控大屏幕上的发电功率曲线。

10%……30%……50%……各项指标在阈值内,频率、相位、电压逐步同步,眼看并网即将完成,众人刚松下一口气,刺耳的警报声却突然划破了空气。

“警告!警告!07号风机通讯延迟超标,触发主动切出机制!”

几乎在同一时刻,08号、12号、15号风机也接连跳出黄色告警:

【智能偏航系统失步】

【传感器数据超时】

【叶片攻角调整异常】

现场一片混乱。

“怎么回事?!”唐若曦猛地起身,手中的笔啪地掉落在地上。

麦麦提脸色也一沉,迅速操作后台,切换各子系统状态界面。

“风机本体运行没问题。”

罗文建快步冲到他们面前,声音尽管压得很低,却掩饰不住那股焦躁:“是通讯链路在抽风,数据上送延迟太高!”

技术组工程师急切解释:“智能控制极度依赖秒级实时反馈!只要链路延迟超过300毫秒,系统就自触发故障保护,自动降级处理!”

“根因在哪?是叶片控制?还是塔基通信?”唐若曦冷冷问道。

另一位系统架构师咬牙回答:“不是单点故障!看样子是边缘节点与主控中心之间的同步瓶颈!数据爆了!”

麦麦提此时一贯的冷静出奇,他迅速调出后台日志,皱眉分析:“……边缘节点数量暴增,环境低温放大了处理延迟,链路没有分流机制,单通道串发,全堵死了。”

“换句话说,”唐若曦眯起眼睛,“不是节点本身挂了,是主控这边被数据洪峰淹了。”

没人敢应声,但事实昭然若揭。

“撤回自动并网。”麦麦提果断下令,“各组就地锁机,切换人工模式,避免误触发风机保护跳闸!”

大厅内一时间充满调度呼喊与飞速键盘声,几十号人全力以赴。

一小时后,所有风机切换至安全状态,现场局势总算稳定下来。

但空气中,已经弥漫起浓重的压迫感。

这是智能风场首次实战——却远未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麦麦提站在监控屏前,沉声开口:“必须在一周内,重新梳理通讯架构,搭建局部链路缓存,分区同步,确保链路即使爆发洪峰也能撑得住,不然智能控制就是个摆设。”

唐若曦站在他身侧,神情冰冷:“还有,智能风控算法到边缘节点本地决策,不能再依赖主控和云端指令,不然在突发情况下响应不过来,系统迟早崩。”

两人心里都很清楚:如果这一关突破不了,所谓“智能化陆上风机”,根本谈不上量产,更遑论推广。

当晚,临时召开的技术应急会议持续到深夜。

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所有人围着长桌,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疲惫混杂的味道。

大屏幕上,风机链路拓扑图密密麻麻,红色警示标记醒目扎眼。

“必须彻底重构链路架构!”系统主控负责人,晨曦对面的技术骨干程俊杰率先开口,“采用双环网并发传输,冗余链路同步,一旦主链堵塞,备用链立刻无缝接管!”

“不行,来不及。”亚风的边缘计算组长李铭眉头紧锁,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你知道改主链意味着什么?全场光缆重布,通信协议重新适配,至少两个月起步!翼北风场并网补贴窗口只有一个月!”

“那边缘缓存也不是万能的!”程俊杰猛地一拍桌子,“局部堆缓存,只能缓一时。高并发、大数据风暴一来,照样死机!”

两派技术负责人,再次针尖对麦芒,火药味迅速弥漫开来。

唐若曦揉了揉太阳穴,沉着脸开口:“不是要不要重构的问题,是时间、资源、风险三角平衡的问题。”

她的目光依次扫过全场,目露锋芒:“我们可以局部引入冗余链路,但不能全改。核心节点加冗余,边缘节点就地缓存、优先下沉风控逻辑。”

“并网补贴可以拿不到,但项目不能停!死磕智能功能,要有底线思维。”、

麦麦提也适时地开口:“优先保障风机主控响应,哪怕智能模块部分降级运行,都不能动摇供电稳定。要记住,智能系统是加分项,供电稳定是及格线。”

这句话让吵成一团的人群微微一滞。——是的,什么花里胡哨的传感,什么充满科技未来感,前提都是,要把电稳稳地送上电网。

短暂沉默后,程俊杰咬咬牙,艰难地点头:“……行,我同意分阶段处理。”

李铭也松了口气:“缓存同步我来带头改,能省就省,保证半个月内部署完成。”

会议总算压下火气,重新回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

但就在此时,大厅另一端,叶片监测组和智能偏航组的人,也吵了起来。

“你的偏航指令频率太高了!根本没考虑传感器延迟!”

“我们按系统设定频率发的!风场乱流你以为闹着玩吗?”

眼看着技术组内部也开始内耗,唐若曦和麦麦提对视一眼。

两人眼底,几乎同时闪过一抹无奈和决绝。

麦麦提抬手一拍桌子,声音压过全场:“今晚,把所有互掐的接口组,全部拉到一张表上,责任矩阵明确到人!”

“别互相指,别推锅。出了问题,系统死,谁也别想独活。”

唐若曦也冷冷补了一句:“晨曦的智能风场,可不会养什么废人。”

整间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接下来的十天,翼北风场变成了一个不眠的战场。

白天,风机继续在人工模式下小规模运行,保持基础供电。

夜晚,大厅灯火通明,技术组、通讯组、控制组彻夜鏖战,服务器风扇嗡嗡作响,一刻未停。

李铭带着亚风的边缘计算小组,连夜加班,重写了局部缓存同步逻辑。

程俊杰那边也领着系统架构团队,硬生生在原有骨干链路上叠加了一套轻量冗余。

偏航组、传感器组也重新协商了数据频率标准,强行抹平接口协议不兼容的问题。

期间,不止一次,有团队成员因为过度疲劳睡倒在工位上,很快便有其他同志赶来接手。

没人真正停下来过。

每次凌晨四五点,当第一缕晨光洒进调度大厅,唐若曦和麦麦提总是还能看到,屏幕前那些顶着黑眼圈、红着眼眶的工程师们,盯着代码、盯着模型,一遍遍推演验证。

第十一天深夜。

二次并网测试。

与第一次不同,这次智能系统采取了“本地处理加分区同步再加云端容错”三位一体的架构。

“各组注意,准备并网。”

调度员声音已然沙哑,却依然坚定。

五台风机,再次缓缓启动。

这一次,数据回传流畅,控制指令同步精准,警报系统沉默无声。

10%、30%、50%、80%……曲线一路稳稳爬升,没有一丝跳跃。

大厅里,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07号,稳定并网。”

“08号,稳定并网。”

“15号,正常供电。”

“12号——同步完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