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1/2)
贾政自己并不是那种擅长于俗务的人。一个俗能概括的就比较多了。
在读书人看来和银钱打交道这种事情就比较俗, 和官家打交道这种事情也非常俗。更别说和一些市井小民打交道, 这不仅俗, 而且还不文雅。
贾政一向以读书人自居。更是不愿意打理自己家的家务。这个时候要抄奴才们的家。对于贾政来说,他内心尽管不愿意, 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他手里没有几个可用的人。
以前的时候,凡是家里出了事情,统统交代给贾琏, 别管贾琏中间的过程怎么样, 最后总能干成。
现在贾琏不在,他自己的儿子比他更不会操心这些俗物, 自然也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人替他处理这件事情,并且这件事情要处理的够隐秘够快,他也只能自己亲自上了。
所以这件事情做完之后, 有许多的漏洞他没有处理, 并非是不愿意处理, 而是因为它没有办这种俗务的经验。
首先他没有把犯事的奴才们捆起来, 要么交给官府,要么就地发卖, 如果是心狠一点儿的家主,说不定还能找机会把控制起来的奴才们灭口了。
贾政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就是把钱拿了回来, 把奴才骂了一通, 最后还为了显示仁义, 留着他们到府中当差。
其次, 像是赖家这样的人家。就该第一时间把他们家能自由活动的人控制起来。不要走脱一个,特别是赖尚荣那样的良民,更是要去官府那里备案,告他一个偷窃之罪。再上下打点清楚,把赖尚往大牢里面一关,命大,他就活着,时运不济,那就把命交代在大牢里面。
这件事情贾政仍然没有做,他自己早已经忘记了人家的身份,忘记了他们家还有一个人是良民。
所以,等待贾政的是上堂辩论,辩论的地点就在金銮殿上。
这和当年一样,贾政跪在中间,由礼部尚书提问。贾政回答,最后听其他人对这件事情的见解,要是能吵出个结果,这件事情今天就能结束,如果没有吵出结果,明天还要再来一次。
在前一天晚上,史太君派了人往各个老亲家里面送了重礼。其中四位异姓王那里是重点,所以今天一早,好多不上朝的勋贵们都来到了朝堂上。
其中,四王八公家的人来了一个全乎。
皇帝高坐在御座上,从上面往下看,乌泱乌泱一片人头。什么人站在什么地方,他心里清楚,眼光掠过众人在贾珍的头上停留了一会儿又飘向了别处。
当年他刚当皇帝不久,对待每件事情都非常认真,哪怕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思索再三去处理。到了如今他只对大事上心,小事还不放在心上。
今天贾政上朝辩论,对他来说算不得大事。
所以最后,支持贾政的人比较多,既然吵出结果了,那这件事情就已交顺天府处理。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占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皇帝打了一个呵欠,衣袖一挥,退朝了。
因为出事的是贾家,太上皇还念着那么一点香火情,所以在皇帝下朝之后他就派人来请。
“事情我也听说了,这事儿怨不了贾家的人,自己家被偷了,还不能把东西拿回来?”
人老了之后,除了有几分小孩子的脾性之外,还有就是固执很多。在他的心目当中,贾代善是个大大的忠臣,那么贾代善的孩子们也是忠臣。
“这件事情公道自在人心,顺天府必定会秉公处理,再说那姓赖的人也不算什么好东西,他自个儿不知道家里面的钱财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吗?如今还敢叫屈,那真是吃了雄心豹子胆。”
皇帝坐在太上皇对面,端着一杯茶,漫不经心的跟太上皇说,“出了事情总要引以为戒,贾家的奴才们能把主家搬空,可见本事了得,除了贾家的人太脓包之外,就是他们家的奴才们其心可诛。儿子今天早上还在想这件事呢,一个没落的府邸,尚且还有这种事情发生,更别说国库那里了。”
太上皇猛的一惊,“你想查欠银?”
“没错,恩典太过,有的时候有人不识好歹,反而会辜负咱们家的心意。户部的尚书哭过很多次了,说是坏账太多,加上还要用兵,国库的银子,这段时间消耗的很快。粮草不济的时候,贾故就披挂上阵,顶盔贯甲坐在户部衙门门口,最恶心的是他还带着一些伤残的老兵,别看这些老兵,个个凶残的很,身上不是缺胳膊,就是断腿儿,人家也不进户部,就堵在户部门口,吓得户部的小吏们不敢去衙门。”
太上皇一听就转了话题,“这家伙不像他爹,他爹当年年轻的时候是个翩翩公子,上了年岁也是个儒将。你看他用这法子,分明是个无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