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从小村花到大军嫂 > 晋江独家

晋江独家(2/2)

目录

.

“嘻嘻,还真是巧啊……”椿芽也笑道。

.

因为阳阳的关系,她跟祁苏彦成了朋友。本来她们之间的差距很大,可因为孩子却越走越近。接触得多了,她觉得祁苏彦还不错,思想觉悟高,政治嗅觉也很敏锐,在她面前祁苏彦从不提时政和军务,是很谨慎的一个人。有时,她觉得自己除了多了一点历史经验之外,并不比祁苏彦她们高明多少,不论是江大姐还是祁苏彦,那思想比她深刻多了,社会阅历也比她丰富,同她们打交道还是要多留点心。

.

这一年即将过去了,其间又发生了几桩大事。

.

先是跟友好邻国签署了协议,驻守在境外的志愿军战士光荣回国。接着,水利工程上又传来了好消息。海河拦河大坝合龙成功,切断了渤海与海河之间的天然联系,从此渤海湾的海水与淡水分家,海河也成了一座河道水库,为华北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服务。这番壮举,是数万名劳动大军夜以继日的奋战结果,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另外,就是三门峡截流成功,从此拉开了水利水电事业的新篇章,为共和国的工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注1)

.

*

“元旦”过后,一九五九年来临了。

.

椿芽怀孕的事,老家那边也得到了消息。姜茂山和徐秀兰很高兴,人丁兴旺对他们来说是头等大事,椿芽这么顺利也预示着大林和二林再也不用为子嗣问题发愁了。那可是姜家几代人的心结啊,打这一辈起就彻底改了门风了。

.

在高兴之余,二人也有些不安。

.

姜茂山和椿芽娘商量了一下,就给闺女写信说:“椿芽,今年过年就和明瑜呆在部队上吧?甭再回来了,镇子上的变化很大都在吃食堂哪,回来了家里也没啥吃的,就甭让娃娃们跑来跑去地受冻了……”

.

说起食堂,姜茂山就直摇头。

.

心说,椿芽看得可真准啊,这食堂一开始是稀罕,可日子久了问题就来了。群众们对饭菜的意见很大,说没以前好吃了。那大锅饭天天都吃一样的,哪有不腻的?说起来,办食堂是既浪费粮食又牵扯精力,这几个月下来是越办越差了,寡淡不说还饿得特别快。

.

他和椿芽娘在镇子上还好,至少能吃饱了。那村里的食堂就更不用提了,椿芽的爷爷和奶奶吃不习惯就想回去吃小灶,可队里不答应,说口粮都集中了,铁锅也都砸了用来炼钢了,饭都没法做回去吃啥啊?

.

椿芽看着来信,沉默良久。

.

今年过年,因为怀孕她和明瑜并未打算回去,看到爹说的情况就有些担心。爹一向是报喜不报忧的,虽然在信里只提了那么一句,也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青沙镇是粮食产区尚且如此,那其他地方呢?只怕更严重一些吧?

.

她想,上面一向注重调查研究,只要发现了问题就会予以纠正。她对政府很有信心,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如果发现走了弯路一定会改正过来。

.

果然,到了二月上面就召开了大会。

.

在会上,肯定了去年成绩的同时也对错误予以纠正。首先叫停了共产风,对农村公共食堂提出了异议,“吃食堂不要钱随便吃”的做法也被叫停了,还要求把自留地都归还给社员,允许农户饲养家禽、家畜,搞家庭副业等等,来活跃农副产品市场。

.

公社化终于开始降温了,椿芽关注着这种变化。

.

她记得从一九五九年的春天开始,部分农村地区就出现了困难。由于公共食堂的缘故,生活水准也直线下降,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接下来,上面还会做出进一步的纠正,包括城市食堂在内,都会提供多种选择。

.

---

-----

PS:

注1:来自百科知识。

-------------

捉虫~

*

请忽略~~

*

进入腊月之后, 天气愈发冷了。

相比起去年, 今年冬天可谓湿润。一连下了几场大雪,整个田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干涸的大地被雪水滋润着, 这也预示着来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场饥荒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冬天了。

姜家湾的村民们饿得是见啥吃啥,树皮、草根子只要是能挡饥的都塞进了肚子里。因为饥饿, 体弱的大都躺倒了,一动也不想不动。那些当家的就去地里踅摸着, 如果能翻出几块烂红薯, 那就是得了宝了, 如果能扒出一窝老鼠洞,更是烧了高香了。有些农户实在熬不下去了,就卖儿卖女想寻条活路。而大部分人家都在硬撑着,想熬过年节再说。

这个大年,是在寒冷和饥饿中度过的。立春之后, 麦苗返青了, 野菜发芽了, 村民们终于熬过了这个漫长的冬天。

姜家的日子也很艰难, 可还是挺了下来。椿芽松了口气,在这个年景里能活下来算是幸运的。他们家底子厚实尚且如此,那些底子薄的穷苦人家该咋活啊?

像曾祖父一家就跟着徐大户去了县里。爹给人家护院,娘和妹子给人家当起了佣人,好歹混口饭吃。她没跟曾祖父说过话,只是远远地见他赶着大车进村。曾祖父是个高大硬朗的小伙子, 从他的五官轮廓可以隐隐地看出祖父的模样。

每次看到他就有一种亲切感,可惜她只是个小娃娃也帮不上什么忙。她想,只要平安就好,在这个乱世里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就是莫大的幸福。

*

阳春三月,天气渐暖。

姜保长带着家眷回到村里时,已是清明时节。

他背着手在村里晃悠了几圈,也颇为感慨。饥荒过后,好些村子都衰败了下来。尤其是黄泛区,几百里地无人烟成了常态。这种惨状没有亲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可日子还得过下去,失去的还得想办法找补回来。算下来,整个村子就没几家不欠债的,得让他们尽快还上来。

姜二奶奶安顿下来之后,就托人去了茂山家。

这天下午,姜徐氏正抱着二林吃奶,就见村西头的邱嫂子进了门。一问,是来给保长家保媒的。她犹豫了片刻方说道:“她嫂子,您也知道早几年椿芽她爹想给她寻个上门女婿来着……”

“哎呦,那不都是老皇历了嘛?那时还没有大林和二林,就椿芽一棵独苗苗……现在家里有了顶梁柱了,那闺女哪有不出门子的?”

“这个……”姜徐氏一时不知说啥才好?

邱嫂子一见,就大声说道:“哎,我说椿芽她娘啊,您还犹豫个啥哪?就保长家那田产那生意,真是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只要椿芽嫁过去了就是少奶奶啊,吃香的喝辣的,啥活儿都不用干,净等着享福呢……”

邱嫂子巴拉巴拉地说了一通,把保长家夸得是天花乱坠。姜徐氏听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