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劈波蹈海:马丁路德金三部曲之一 > 格林伍德与伯明翰监狱7

格林伍德与伯明翰监狱7(2/2)

目录

“肯尼迪,”柯瑞塔说,“总统。”

“他直接给你打的电话吗?”

“是的。他告诉我过几分钟你会给我打过来,就在大约三十分钟前。”

这是一条重大消息,很可能足以与肯尼迪总统在1960年大选前那通著名电话相提并论。“赶紧告诉怀亚特,”金做出指示,“现在就去。”

柯瑞塔重述了她和肯尼迪总统的谈话:“他告诉我,昨晚联邦调查局的人员和你谈过了。是这样吗?”

“没有,没有。”金回答说。他再一次告诉她把肯尼迪的电话内容转告给沃克,好让沃克发布声明。柯瑞塔不太情愿这么做,原因或许是因为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困境,因为她已经以个人名义向《纽约时报发表过了声明,而金却希望沃克来处理此事。她一直在电话里补充肯尼迪通话以及罗伯特.肯尼迪早前打来的两通电话的各种细节,而金则不停地要求她把所有这些都告诉沃克。

消息传到伯明翰之后,沃克非常希望白宫的参与能让他趁机宣称伯明翰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全国阶段。但是总统来电在弥撒大会以外引起的反应远没有那么狂热。新闻报道指出,肯尼迪总统并非像1960年那样自动来电,而是回复了柯瑞塔打给白宫总机的紧急电话。这样看来肯尼迪对于金的同情似乎不再那么坚决,因此金的事业看上去似乎也不那么可敬了。此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不那么微妙的差异。伯明翰警察局否认联邦调查局特工曾访问过金,也否认肯尼迪总统的影响力可以为金争取到更好的待遇——摩尔警长甚至声称,允许金打电话给妻子是他本人的主意,因为他担心科瑞塔的产后状况。至于大多数报纸则把怀疑集中指向了最缺乏权威的一方,也就是科瑞塔本人。新闻报告倾向于把她描绘为一位焦虑的新妈妈,可能混淆了关于白宫的幻想与现实。尽管她的叙述最接近真相,但还是首当其冲地遭受了各大报纸的慢待。华盛顿《星报对于她的说辞完全不屑一顾,报纸的头条社论标题是《实在有点假。

一般性的新闻报道也没有给伯明翰运动说多少好话。《时代周刊将其称作“不合时宜的抗议……对于太多的伯明翰黑人来说,这座城市即将在种族关系方面取得些许进展,而金的举动无非是在加剧紧张局势。”《华盛顿邮报社论攻击金的伯明翰策略在“实效性上很可疑……恐怕并非出于实际需要,而是受到了民权运动领导层内斗的驱使”。《纽约时报一方面贬低了肯尼迪总统与柯瑞塔通电话的重要性,同时又花大篇幅报道了伯克.马歇尔的新闻发布会。他在会上表示,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在伯明翰采取行动。相比之下,《纽约时报对于艾伯特.鲍特韦尔在4月15日宣誓就职伯明翰市长的报道却写得热情洋溢,对于新市长治下伯明翰的前景也抱有不加掩饰的乐观态度。4月15日,也就是克拉伦斯.琼斯去监狱探望金的那天,“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新任市长宣誓就职仪式的气氛“好像野餐会那样轻松愉悦”。“过去十三天以来的抗议呼声”在仪式现场沉寂了下来,转而被“小姑娘们的咯咯笑声”取而代之。黑白双方的伯明翰公民大都期待鲍特韦尔“就算不能终结过去几天来令人担忧的种族关系紧张程度加剧,至少也要缓和一下局面。”《时代周刊社论宣称作者没想到启蒙运动在“一夜之间”就降临到了伯明翰,而且马丁.路德,金“大概也没预料到这一点。”

对于伯明翰白人读者来说,北方新闻报道的基调总算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这一周的伯明翰当地新闻标题包括《华盛顿自由派反思示威活动是否妥当以及《伯明翰的新闻报道形象得到改善。南北双方似乎正在相向而行,将目光投向了美好的未来,对于眼前的局面则采取了含糊其辞的态度。《时代周刊呼吁“相互尊重和机会平等”,鲍特韦尔市长则呼吁“相互尊重和理解”。这种观点将金与公牛康纳当成了一丘之貉,都是危险的极端分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