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王贵妃殷殷助本心 金陵城频频传噩耗(2)(2/2)
“先夫何功何德,敢劳陛下大驾亲临舍下?” 夫人贤明,大致知道丈夫和皇上在太子一事上的曲折,见皇上能来,泪如雨下,打心里感激,不由自主跪下,行大礼致谢。
“朕的大司马驾鹤西去,朕怎能不亲送一程?”说着,用手虚抬一下,示意她平身, 徐徐走进灵堂,见蹇义、夏原吉、杨荣、金幼孜、袁忠彻等众多大臣跪了一片,略点点头, 径至灵前,拈香一躬,立了片刻,便随夫人到后堂坐了。
“这些年也有劳夫人了。”永乐用黄俨递上的丝帕揩了揩泪,感叹道,“金忠辅朕于潜邸, 有佐命之大功,以兵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在外为朕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在内悉心辅导太 子,后又兼辅太孙,鞠躬尽瘁,十几年如一日。铮铮故事,朕不会忘,大明也不会忘的!”
说到这儿,他好像记起什么,问道,“皇太子没来看看他的师傅?” “来了,太子殿下一直关注着拙夫的病况,先夫西行时,他和太孙就在跟前啊!”夫人因痛生悲,老泪纵横。永乐忙安慰了几句。 金忠为人严谨,回府或与朋友私下相处,从不言及公事,夫人也不问,连丈夫和皇帝、太子间的微妙关系,也是从旁人那里得知的。 “太子爷当时昏厥过去,众人一面抬到后堂歇息,一面让在府的盛太医诊治,又是掐人中,又是针刺中冲穴,好一阵,太子爷‘哇’的一下哭出声来。”
永乐表情复杂,心中酸酸的。既为太子,也为金忠。一个君主,一生若能有这样一些忠臣死心塌地辅佐,夫复何忧!有多少大臣能像金忠对太子一样对自己,应该不少吧,只是,不遇上事,便不好揣测。
“金忠的为人朕自知之。”永乐拉回思绪,“不要说太子、太孙,前堂那一片大臣的祭灵就已经告诉朕了。他一生所为,皆为我大明江山,殚思竭虑,鞠躬尽瘁!感动了朕, 感动了太子,也感动了同僚,大家同来,也是真心送他。”
这时候,蹇义、夏原吉、杨荣等拜祭完毕也来后堂说话,永乐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有意说给众臣,“令朕念念不忘的就是金忠的品行。每承顾问,知无不言。兵部尚书,何等机枢之职,天下武卫官军征调、简练,军政之要,武官选授,多少机密大事,谁闻由金忠之口所泄?朕引之为知己,他也无愧于朕。”
永乐抬眼见魏国公徐钦、成国公朱勇、定国公徐景昌三个袭爵而又不法的纨绔也来致 祭,想是他们的老辈家人念及和金忠的情谊,督促而来,遂抬高声音,“朕念金忠一生, 虽位极人臣,却未有一丝骄横之态。处僚佐,温良恭俭,陌生人见了,若不是服饰,知他 是当朝的二品大员吗?不知的;品秩低的官员更有体验,其谦逊之状令朕永远不能忘怀。 不似一些功臣之后,宝马香车,招摇过市,红桃碧柳,左环右抱,扬起万丈尘埃,犹嫌咸阳桥清晰可见呢!”
徐钦等三人远远地低下了头。 “拙夫若地下有知,听了皇上的话,早该老泪横流了。”夫人戚戚道。 来祭奠的人,她几乎都不认识,经人介绍,才和想象中的人物对上号,也没去细虑皇上话的深意,总之都是皇上在众人前赞颂夫君。 永乐站起来,四下看了看,朝廷颁赐给二品大员的房子,虽然高大宽敞,但这套宅子因年久失修,已是破旧不堪。想起当年于万难之时得了金忠“铸印乘轩”之卦才举大事, 心下又不禁一阵酸楚。对夏原吉道:“丧仪之后,由户部拨些宝钞,由工部将房子修葺一下。”
又对夫人道,“临终之前,金尚书有什么话给朕吗?” “他说该说的都和陛下说了,弥留之际,只一再含含糊糊说什么黄、黄淮、还有杨……也不知是谁?” “杨溥,”儿子金达在一旁道。 “对,说黄淮、杨溥都是陛下的忠臣,或一时糊涂辅导太子偶有缺失……” 两个人还在狱中,从惩戒太子的角度,永乐也不想马上放了。良久,换了话题问:“家计不难吧?”
夫人用衣袖揩泪道:“先夫的俸禄加皇上的赏赐,还算过得去。” 永乐回头看了一下马云,马云忙将赙仪交到夫人手上,谦恭道:“皇上的一点心意,